指數型股票基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近幾年在台灣金融市場的成長速度驚人,已經成為一般投資人參與投資市場的重要工具。ETF跟共同基金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其最原始目的,是要幫助投資人利用有限的資金,來達成分散投資風險跟資產配置。
ETF跟共同基金的主要差異之一,在於共同基金投資人每天只能跟基金發行公司,用當日的公告淨值申購或贖回一次。但ETF則於股市中掛牌交易,投資人可以隨時用即時的市價在交易所買賣ETF。
日前臺灣也在積極研議開放「主動式」ETF及「多資產」ETF,以使市場的ETF投資產品更為完整,對投資人來說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綜觀全球主動式ETF近年發展情形,截至2024年5月,全球主動型ETF檔數達2,612檔。資產規模則達到創紀錄的8,890億美元,與2023年底相比,成長幅度為20.3%,占全球ETF總資產規模也從2022年的5.26%成長至6.9%。如計算近十年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9.3%,是ETF市場發展相當快速的類型。
ETF跟共同基金一樣,也可以區分為被動式與主動式的操作模式。被動式就是完全複製,或者盡量模擬某一個股票或者債券指數。亦即當指數成分中的股票或債券,依照原先設定的規則改變時,被動式ETF就會跟著改變其成分資產,以求其表現能貼近所追蹤的指數,越貼近越好。所以被動式ETF不追求獲取超額報酬,而是盡量模仿其所追蹤的指數報酬。
被動式ETF的一個特色就是必須根據指數成分資產的改變,來被動更換其持有的資產。而且指數成分的決定規則都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因此專業資產經理人或具有資訊優勢的投資人,無法將其潛在的資訊優勢,主動應用在ETF操作,以獲取可能比指數更好的報酬。
主動式ETF則與主動式共同基金一樣,得以透過經理人對未來市場的走勢判斷,主動調整ETF的持有成份資產。最終目的是期望能基於資訊優勢,來創造較指數更高的報酬。此外,ETF的交易手續與管理費通常也比共同基金低,而且可以在日內即時交易,不限於一天只能申購贖回一次。
此外,眾所周知被動式ETF的特點是其所持有的追蹤指數資產,是透明公開的資訊,而現行全球主動式ETF也以全透明架構為主流。儘管全透明可能因公告成分資產導致市場其他參與者可以依此資訊佈局而獲利,這種現象很容易讓ETF在成分資產轉換時的買賣價格,處於相對劣勢。然而,商品資訊公開透明除了讓投資人易於接受ETF商品,另也會使得流動量提供者能更有效率參與,以促進商品交易活絡。因此,鄰近的韓國、日本及澳洲等亞洲國家主動型ETF皆以全透明為主,而全球主動型ETF資產規模九成以上亦採全透明架構。
此外股票跟債券的適當配置,從學理上來說,可以提高報酬以及降低風險,是重要的分散投資策略。但是台灣市場目前掛牌的ETF,只有單純以股票,或單純以債券為持有成分資產的被動式ETF。所以ETF投資人如果要做到適當的股債配置,必須要自行組合適當的股票及債券ETF,這對一般金融知識較為有限的投資人而言,將是一件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因此如果能夠開放股票跟債券混合配置的多資產ETF,讓專業ETF經理人根據追蹤指數的股票及債券資產比例,協助投資人配置不同資產,除了可以節省投資人自行選擇配置標的的時間,也可提升配置效率,對提高投資人的報酬與分散風險,將會有非常好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