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生技產業需要創新的資本巿場

李鍾熙
工研院前院長、台灣生物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

美國是全世界生技產業發展最領先的國家,其成功的要素主要有三:傑出優秀的創新科技和團隊,前瞻而勇於突破的醫療法規,以及充沛的高風險資金及蓬勃的資本巿場。而資金與資本巿場,又是帶動新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動力,有了投資及獲利機會,其他要素就很容易水到渠成。

但生技產業與台灣一向熟悉的製造業大不相同。我們熟悉的電子、機械、材化等產業多以生產製造為主,多屬於「工程產業」 (Business of Engineering),在公司成立開始投資時,基本科學原理都已相當清楚,接下來的重點,在於如何找到好的應用,如何建廠量產,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做好供應鏈,雖然這當中仍需要許多技術及發明,但產品具體,也接近市場,不確定性低,因此風險相對低,大家比較敢投資。

生技產業則是一個「科學產業」(Business of Science),從早期生命科學尚在研究階段就已成立公司,是一個起步早、時程長,不確定性高的創新產業。再加上生技產品攸關生命安全,且受到法規嚴格管制,以致生技產品開發時程更長、所需資源更多、成功機率更低。這樣尚在研發的產業能投資嗎?我們可以從國際上諸多成功案例得到答案。

以美國那斯達克(Nasdaq)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目前上市的生技公司,不但尚未獲利,也還有許多公司甚至毫無營收,但它們的股價和市值卻很高,投資的人也很多,為什麼?

主要是因為大家都看到,許多在三十年前上市、當年沒有營收也無獲利的小型生技公司,如Amgen、Genentech等,如今已經發展成全球知名的大型藥廠,投資人收穫滿滿,即使成立不久的生技公司也都極受青睞。所以生技產業雖然著重在研發,卻不但可以投資,而且一旦成功,單價高、市場大、回收倍數非常高,是一個高風險、高報酬的產業。

此外,生技產業在資金募集型態方面也很不同。由於生技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到獲利的時程拉得很長,往往須要一二十年,很少投資人可以忍受那麼長期沒有回收,因此投資必需經由轉手,分階段完成產品化。有些人專投早期研發型公司,有些人專投中期公司以推進臨床驗證,有些人則專投晚期生產銷售的生技醫藥公司,每個階段都創造不同的價值,即使產品尚未進到市場,也可以有不同的估值及投資回收。

因此,相對於一般製造業一次投資、短期回收的「百米短跑」相比,生技產業的投資像是一場「接力馬拉松」,必須要靠許多不同的公司分階段合作,不同投資人分階段投資,一棒接一棒,才能跑完從研發到商品化、進而達到最終的獲利。

針對這些特性,生技產業投資及募集資金的平台,也必然與一般講求規模和短期獲利的股市大不相同。首先它的投資人必須要有高風險高報酬的胃納,其次要有管理及承擔更高風險的能力,更須要有前瞻而深入的科學及研發知識,及熟悉生技產業營運模式及評價的專業。而投資交易的平台及規則,需更透明、專業、靈活、有彈性,並加強教育宣導,才能擴散普及,成為全民運動。美國因為有這樣具前瞻性、能支持高風險的投資人及資本市場,才可能培養出今天蓬勃發展的生技產業。

過去三十年,生技產業一直是政府大力推動的「策略新興產業」。但在發展的漫漫長路中,雖然持續成長,卻始終尚未能達到國人的期待,相對於韓國及香港股市,生醫類股市值佔比仍然偏低甚多,主要原因就是諸多生技產業發展所需的環境、法規、及機制均尚未到位,而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一個能支持生技產業長期發展的資本市場。 

最近看到證交所推出創新板(TIB),並主動持續改善,積極對外招商,充滿專業熱情,令人印象深刻,也為台灣生技產業看到了新希望。創新板符合創新產業早期無營收、開發時程長、及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應該可吸引更多創新公司及專業的投資人。

如果一個國家一直停留在低風險的投資思維,缺少願意瞭解創新科技、且喜歡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人,也缺少能提供高風險高報酬投資交易的資本市場,那這個國家就不可能發展真正創新的產業。我們期待將來創新板能持續成長茁壯,為台灣生技產業帶來新動力。

Top